泾县“三六表纸” 36张为一刀的竹纸从何而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纸 一刀 泾县“三六表纸” 36张为一刀的竹纸从何而来?

泾县“三六表纸” 36张为一刀的竹纸从何而来?

2024-02-07 14: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泾县自然资源丰富,不仅盛产林茶粮棉,还有煤、铁、铜、金和石材等矿藏。传统名产首推宣纸,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清末以来销至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誉。

泾县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森林覆盖率达68.5%,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

泾县竹纸的历史及传承情况

泾县产竹纸由来已久,当地人称“三六表纸”,因自古文献过略,现已无从追述其最早制竹纸历史,历代泾县地方志和文献中少有制作竹纸的记载,只有一些地方文献中使用竹纸的零星记载。

为考察泾县竹纸的生产历史,参照安徽手工纸生产历史体系,泾县竹纸应属于皖南制作手工纸体系,安徽造纸到底源于何时,至今没有定论。

根据安徽在隋唐时期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安徽手工纸的起步应不迟于两晋时期。

其线索如下:

1东汉首都在河南洛阳

因蔡伦所造“蔡侯纸”原因,当时的洛阳是造纸术集大成者,安徽紧邻河南,中原文化的融通,当时可能惠及皖北地区,皖北造纸是否与此有关,尽管现在无法考证,但至少有线索表明皖北地区至少在西晋时期就有手工纸制作的可能性。

2北方士族迁移

西晋云康至光熙年间,北方八王之乱,造成北方士族大范围南迁至古徽州地区,中原文明的进入,也给徽州地区的文房四宝行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有明显的线索表明,徽墨就源于此时,当时有极大可能带来造纸术的传播。

3司马睿迁都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南京,南京地区紧挨皖南,政治文化中心的偏移,加上长江以南地区充足的造纸原料供给,给造纸术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带来很大的契机和影响,当时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区域是最早受其惠泽区域。

上述三条线索极有可能为安徽区域带来了造纸术,因安徽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资源,为手工纸制作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是丰富的原材料供给,各种原辅材料在尝试中使用促进了技术的高速发展;

二是便利的交通使当时最为先进的技术传入较快,农耕时期的技术融通与交流能促进手工纸的技术发展;

三是以皖南为主的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理条件吸引多种文化的进入,造成了农耕文明和农业科技的快速进步;

四是富庶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造纸技术发展。

在上述现象中,最为典型的能促进科技进步的还是多文化的涌入,安徽以长江为界,皖北地区以平原为主,自古就属于军事战略要地,因历代战争的原因,加速了造纸术等一些科技的快速传播与交融。

皖南以中高丘陵为主,地少山多的自然环境成为兵家不争之地,而此地富庶的经济环境又吸引了外来人员的进入,外来人员以皖北、山东、湖南、湖北等地为主,历史上虽然大规模的迁徙很少,但不断涌入的外地人,造成了皖南山区语言、习俗同村不同姓、同姓不同村都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迁徙活动也带来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科技的进步,造纸技术也是其中一项,产生了徽纸、池纸、宣纸等。

隋唐时期以皖南宣州府所在区域的造纸名甲天下,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和杜佑《通典》三书记载,唐代贡纸地区有11州,安徽有宣、歙、池3州;天宝二年(743)江西、四川、皖南、浙东均贡纸,其中宣城郡所贡尤为精美。

据《旧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五十五》记载:陕西太守韦坚在天宝三年组织上贡“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唐六典》卷二十八《大府寺》记载“右藏署令掌邦国宝货之事……杂物州土……宣、衢等州之案纸、次纸……凡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皆藏之”。《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记载“歙州、宣城郡……土贡……纸笔”。

以上记载说明唐代宣城郡所造纸即因品质出众,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

隋唐宋元时期,安徽以皖南为主造纸业的繁荣,为纸在多方面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纸除了用于书法、绘画、雨伞、纸扇、印刷、纸币等方面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使用——制造纸甲和纸衣。

纸甲,唐末已在我国出现。据《新唐书》卷一百十三载:

唐宣宗时,徐商被宣宗“诏为巡边使,使有指,拜河中节度使。突厥残种保特峨山,以千帐度河自归,诏商绥定。商表处山东宽乡,置备征军,凡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洞。”《金史》卷一百三十二载“萧怀忠追萨巴不及,皆坐诛,遂夷其族,虐之甚也,平章政事襄对曰:是时臣在军中,师恭赜有精甲一万三千有余,贼军虽多,皆胁从之人,以毡纸为甲,易与也。”

南唐至宋,淮南等地也造过纸甲,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三载,南唐时后周(周世宗)军队骚扰淮南,当地人“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周兵讨之屡为所败 。”“盖淮人忠实勇健,若能固习,虽有强敌,莫能为患 ”又据《宋史》卷一百九十七载“元年四月,诏江南、淮南州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 。”

《宋元诗会》卷三、《宋文鉴•卷二十二》载“曾见南兵苦征辽事,亦如金疮、寒长肉,纸甲雨生蛆,山小韲霜骨,河枯胪腐鱼,黎元无处哭丁户日相踈”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载:“故得戎寇屏息,不敢窥边。臣前通判江宁府,因造纸甲,得远年帐籍,见曹彬攻江南日,和州逐次起饷猪肉数千斤以给战士。”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载:“金人侵安吉县,知县事曾绰聚乡兵往石郭守隘,或视其矢曰金人也,乡兵皆弃纸甲竹枪而遁,金人入县遂焚之。绰,肇子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七载“中书言东南州县乡兵多因私置纸甲而啸聚作过,熈宁编敕令有若私造纸甲五领者,绞乞著为令。从之”

《江南经略•卷二上》载“长枪刀、月斧、铁盔、铁甲、皮挨牌、纸甲、弩弓、箭,铁匠、皮匠,太仓州取弓匠来造”,说明当时制造力量是相当可观的。

南唐时的纸甲(据《武备志》)

据清•道光时期的《繁昌县志》载“繁昌产纸,品种有路王、白鹿、画心、卷连、连四、公单、学书、伞纸(以树皮为主)、千张纸、火纸、下包纸、高衣纸。”

《宁国县志》(民国二十年)“表芯纸。宁地多山,所产竹木纸料丰富,初无业此者。清光绪年间,二都四十都国吴二姓仿江西造纸法创设纸厂,始办时制纸无多,后则渐推广,现全境计大小纸厂四十多家,出品名曰表芯,曰万高,曰千古等类,行销境内及芜湖、宣城、高淳、东坝各处,每年约计在两万担之谱,迩来价价廉销滞,歇业者多,今各纸业又放大改良或不致衰落。”

清代嘉庆版《泾县志》载“盖见夫负纸而被雨者,恻然悯之”“线香四十箍。灯心十五两。申文纸二百张。斗方纸二百张。七青纸十张。七红纸十张。碗红纸一张。祝文纸九副。榜纸十张。笔十枝。焚帛二十六叚。”“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叠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药槽水碓旁山溪,捞纸人家费品题。自说榾皮新様好,云蓝侧理一齐低。”

另外该志书还载有储在文的《罗纹纸赋》、蒋士铨的《南昌翟异水郡丞以泾上琴鱼及白露纸藏墨梅片茶见饷》、郑文熊的《泾川风俗赋》等诗文中,都谈到泾县制纸的业态和盛况。

除此之外,《泾县志•山水•诸条水》“岸东有间道通宣、歙,有镇有渡,有竹园,众舟泊集于此。丁曹二溪竹木纸张俱由此卸载。”说明纸张转运、外输情形。其中还有“南京新书纸二十六万六百三十八张。”反映出纸张供货信息。“货之属:……棉布、纸、金榜、路王、白鹿、画心(亦名澄心堂)、罗纹卷帘、连四、公单、学书、伞纸、皆皮为之。千张、火纸,竹为之。下包纸、高帘衣纸,皆草为之。”说明了各纸的原料取材。

在所有文献中,没有对纸张的工艺进行过任何描述。最早描述泾县竹纸工艺的文献,还来自于日本的 《支那制纸业》(1878年,栖原陈政)《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1883年),记载了泾县清水塘制作竹纸工艺信息,记载的原因可能还是源于泾县盛产宣纸,可能在暗访宣纸技艺的同时也顺便将泾县竹纸工艺一并调查了,所以这些记载还是源于国外经济技术情报而起。

我们于2014年3月19日到泾县孤峰(现昌桥乡孤峰村)的华侨村盘坑、清水塘等地实地考察,了解到当地手工竹纸至少停产15年,现大部分地方至今遗迹尚存。4月,本人陪一友到古坝(现泾川镇古坝村)李村考察,李村深山麓竹园山下还有腌沤竹纸的料塘。根据泾县蔡村、古坝、孤峰等地的老制纸人回忆,记录了泾县竹纸的基本工艺信息。

泾县竹纸又称三六表纸、表芯纸,意为36张为一刀。

主要用途:用于祭祀和包装用纸,包装中药、食品、盐、糖、糕饼等,亦可用于书法练字。

泾县竹纸的制造工艺与技术分析

1泾县竹纸生产原料与辅料

(1)主料:嫩竹

孤峰竹纸生产所需的原料是当地山上所产的嫩毛竹。砍伐生长当年生长的嫩竹,时间在每年“小满”节气前后三天砍伐,据当地老工人介绍小满之前的竹子由于为成长发育好,竹纤维会太嫩,小满之后的由于过了砍伐期纤维老化僵硬,只有小满前后三天的嫩竹符合泾县竹纸的生产要求。

(2)辅料:蒸膏(音名)

泾县竹纸捞纸时所选用纸药为植物制成,一般常用香叶子树叶(音名),也有用榔树叶、杨桃藤等制成纸药。使用香叶子树叶时,就地到山上采集几百斤,放在锅里,添加少量石灰,套上一只大木桶,加水焖煮三天三夜,得到的粘液叫蒸膏。捞纸时,一天取10斤左右蒸膏,经过滤后放在缸里,加水搅拌后制成纸药。

2泾县竹纸生产的工艺流程

调查组成员于2014年3月19日对竹纸生产工艺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谈,泾县竹纸生产的主要制造工艺流程如下:

砍竹→破竹→捆麻→腌料→洗料→来烧→打浆→拔料→晒料→捶料→碾料→踩料→滤料→捞纸→压榨→晒纸→收纸

3主要制作过程如下:

(1)砍竹:小满前后三天选嫩竹直接砍伐。因赶季节的原因,砍竹时,可用砍刀将嫩毛竹直接砍倒,放在山上,可选择时间上山运下山或直接在山上破开。

(2)破竹:砍伐后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刀斩成5尺长一段,呈成片状,宽约30㎝左右,一天能破3000多斤左右嫩竹。

(3)捆麻:破好的竹片称之为“竹麻”,按照100斤左右一捆用竹丝绳捆好,运回生产区进行下一步加工。

(4)腌料:将竹片松散开来放置于料塘 (见图2)内,最小的池子一次可放置2万斤左右竹麻。边放竹麻边用石灰腌制,采取均匀铺一层竹子均匀撒一层石灰,一般放置五层竹麻为宜。石灰和竹放好后,用水充分淹没竹麻和石灰进行腌沤。腌沤20天后时用工具“钎子”捅一下竹麻,而后再腌沤10天左右就可进行下道工序。据介绍:2万斤竹麻的腌制需要2500斤生石灰。

废弃的料塘

(5)洗料:将腌制好的竹麻用锄头、钉耙从池内捞出,边捞边就地在水沟里将竹片上的石灰清洗干净。洗料时,将料塘里清理干净。

(6)来烧:将清洗后的竹麻放置于池子里,依次堆紧堆好后,在竹麻上面覆盖一层稻草,用竹片、石头将稻草压住,防止稻草被风吹乱、吹散后漏气。放置一个星期后,用手试料塘里的温度,感觉到竹麻发热(当地俗语称“发烧”“来烧”)时,再往池里加水,水淹没竹麻为止,放置一个星期后,将水放掉,等竹麻再次来烧,竹麻上“蒙”(当地俗语:类似发霉)时,再往池里第二次加水,直到取料加工时竹麻一直在水中浸泡。

(7)打浆:用打浆机将竹麻碾压打碎。据介绍,以前使用石碾(见图3)碾压竹料,后来通电后,于1985年前后开始使用打浆机(见图4)打浆。

遗弃的石碾

废弃的打浆机池

(8)拔料:打碎后的竹麻料,由于韧性程度不一,分为两种,一是可以直接捞纸的竹料;二是难以打碎的需要进一步加工的竹料,此称为料皮。将竹料与料皮分拣这道工序称之为“拔料”。

(9)晒料:将选出来的料皮放在太阳下晾晒,直至表皮显干。这样加工主要使料皮充分脱水,易于进一步打碎。

(10)捶料:晒干后的料皮先用棍子鞭打后,再用麻刀砍短到1.5-2寸长,再用石碾碾压。

(11)碾料:砍碎的料皮用石碾碾压,碾压时间最少保持在15小时。据介绍,水源充裕的地方用水碾碾压,水源不足的地方一般以牛力带动石碾。

(12)踩料:料皮碾好后和幼料放在一起用脚踩踏,一次踩一担多,够一人一天捞纸用,最少需要踩3小时。

(13)滤料:踩好后放在槽里用划槽棍划动搅拌,然后把槽里的水放出,用滤网过滤竹浆,把水沥干再加清水即可进行捞纸。

(14)捞纸:捞纸前需要加入纸药,然后用帘床将竹浆和纸药在水中打匀,即可进行捞纸。泾县竹纸采用单人捞纸法,先由外往里捞,称为挖水;再由右往左捞,水往左边倒出来,称为晃水,晃水的目的是将纸弄均匀。捞一天纸需要2斤“蒸糕”,如果太多了,纸质量会很好,但是纸与纸之间黏度大,晒纸时难以揭开,纸药太少的话纸的光洁度会受影响,纸会厚一些。一天一般捞两块纸帖。中午休息时,用废纸帘盖上,上放木板压,去掉部分水分,下午捞纸直接放在废纸帘上。一天下来,形成两块帖。

(15)压榨:做出来的湿纸叫纸坨,放在木枕上。先用一压杆,用手缓慢下压,后加2个小枕,换牛皮缆(后改用麻绳)与木杠制成的绞杆,压到两面平整,就基本上干了。为测试纸帖的干湿度,用手按纸帖边,如按不进去就说明干了。泾县竹纸称纸帖为纸坨,压榨好的纸坨直接背到纸焙屋里晒。

(16)晒纸:泾县竹纸称晒纸屋为“焙纸笼”,屋内有焙墙(见图8),两面都可以晒,一人负责一边墙。将湿纸从纸坨上分张揭下后,用纸刷将湿纸贴在焙墙上,从上到下晒四张。

纸焙

(17)收纸:晒好的放于纸架上,36张为一刀,144刀为一担,前后两刀错位,大约间隔5毫米距离,36张纸沿着长边对叠起来。

泾县竹纸的用途

泾县竹纸用途很广,被当地人广泛用于祭祀、纪事、生活等文化活动中,曾于1950年代,与宣纸一道被编入《泾县土纸样本》,主要文化功能如下:

(1) 祭祀

据嘉庆版《泾县志》载“清明:插柳于门,人簪一嫩柳,谓辟邪。具牲醪扫墓,以竹悬纸钱而插焉。或取青艾为饼,存禁烟寒食之意。岁除连日祀先,或送亲茶毕,又以食物相馈。除日换桃符春贴,各响爆竹,燔纸辟瘟,男女别岁。”凡当地人在每年三月三、清明、七月半、冬至、除夕祭祖或行业祭祖时,烧“三六表”纸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除此之外,遇上丧事,烧“三六表”纸也是重要的送丧活动,其中丧者的女儿奉烧更多,需要烧化“九斤四两”三六表纸。

(2) 纪事

泾县竹纸被用于纪事等文化活动时被称为表芯纸,黄中带白,纸面较为光滑,发墨洇彩慢,此纸重要的是价格低廉,被广泛用于纪事载体。旧时学生练字、书契文书、文字凭证等大多选用廉价易得的竹纸。

(3) 生活用纸

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如同生活的基本元素水、食品、空气一样,不可缺少,在农耕社会时期尤其如此。泾县竹纸除了被用于卫生纸外,在传统包装中也选用此纸,如包中药、食品(如糖)、糕点、烟丝等。抽烟、引火、照明也用竹纸,将竹纸裁成小条,搓成纸杆,用以引火不易灭,节约火柴。

作者系黄飞松系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宣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点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